用戶體驗調研遠不應只是簡單的你問我答。細節(jié)往往藏于用戶說、做、想、感覺等各個具體行為之中——
說:傳統(tǒng)的市場調研方式,設計一個問卷,問用戶喜不喜歡這個產品,或者給用戶幾種案,問用戶喜歡哪一種,這就是說。
做:這是比說更好的數(shù)據(jù)。看用戶做什么。甚至不要說,從他的行為已經發(fā)現(xiàn)了很多問題。人類學,設計學,心理學都是做這件事。人類學家費曉東,專門在中國的一個農村觀察了60年。60年的變化,解放前,解放后,觀察某個人的行為過程,他就得到這個人行為演變的規(guī)律。這種調研方式最近十年來已經被引進到設計里面去——設計一些場景,讓用戶去用,然后去看他做些什么。
想:用戶到底在想什么?他看到一個產品,上面可能功能很多,他可能腦瓜去想我不會用,我不知道怎么用,但是這只是他的想法,沒有表達出來。怎么能夠了解這種想法呢?讓他一邊想一邊去說。激發(fā)他去說。比如為一個網頁做調研的時候,就讓用戶想這個鏈接認為會到什么地方去。用戶認為的地方可能跟網頁點過去的初級設計頁面是不一樣的,這就形成一個用戶的數(shù)據(jù)。
感覺:一個網站是很土還是很酷還是很貼心?這種感覺有一百種形容詞,怎么能夠把它真正發(fā)掘出來?這是細分人視覺的很重要的一個調研方式。
腳:用戶是用他的腳來投票的,非常簡單的道理,你的產品不好,他就走掉了。
從細節(jié)中洞察
很多人做了很多調研,形成很多數(shù)據(jù)。但是問題在于沒有形成洞察。就是你不知道從這個數(shù)據(jù)里面去挖出一些信息形成設計標準。
怎么從數(shù)據(jù)中得到一種洞察?這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。比如說在廚房里做調研,可能有兩種,一種是看主人怎么去用電飯煲,這個過程,可能得到的結果是一個更好的電飯煲。這是針對產品的調研。另外一種是花兩個小時,觀察主人從切菜到洗菜,到煮菜,到吃完飯,怎么去洗這些碗,這整個過程,發(fā)現(xiàn)各種各樣存在的問題,也得到一個結論,這個結果是一個更好的,新一代的廚房用品,而這個跟電飯煲可能沒有關系。
跨國公司為什么在中國容易做不好
很多大型跨國公司在海外市場都會遇上挫折,也是細節(jié)所決定。
NBA非常重視中國市場。他們把所有NBA的頁面、新聞、各種各樣的數(shù)據(jù)全部翻譯成中文給中國用戶去用,他們也請一些球星來,在中國辦各種活動。
但是他們忽略了什么?比如說用戶要看一場球賽,自然需要一個賽程表,NBA給的是:第一,美國的電視臺,對中國的有戶,美國電視臺沒有任何意義;第二,美國的時間,中國時間是半夜。所以僅僅把所有東西翻譯過來是不夠的,要針對中國需求,很實在的去發(fā)現(xiàn)一些他們需要的東西,讓他真正去用。NBA可用性上面有問題,更不要說易用性的問題。很多跨國公司,只是把外面產品漢化過來,而沒有去考慮細節(jié)問題。這跟技術沒有關系,跟很有錢也沒有關系。就是這些細節(jié)做不好,用戶用腳投票,走掉了,不會再來了。